为什么会长个“猫头”
好看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动物因为拥有类似人类婴儿的圆形头部、圆脸和大眼睛,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关注。其中,猫科动物和鸮形目(也就是猫头鹰)是典型的例子,不过你有没有想到过,它们的圆形的头部是怎么来的?猫头鹰为什么长了个“猫头”?
首先,猫科动物的圆脸看着短,但是要论长度很可能不算短脸。例如不少狮和虎的头骨长度都超过 30 厘米,甚至更大。这长度比看着脸长的狐狸长了不少,也比同样看着脸圆而短小的人类要长。而猫科动物之所以看起来是大圆脸,还是因为它们短粗的吻部以及脸部的颧骨部分。后者准确来说是颧弓,颧弓比较宽且附着有不少肌肉。附着的肌肉在外界看来,正好构成了它们的大圆脸和粗嘴巴。
为什么有这样的脸和嘴巴呢?因为短粗的吻部有利于猫科动物在独自狩猎的时候,让嘴前端作为一个省力杠杆,提供嘴前端更强的咬合力。咬合力到了,猫科动物嘴前端的犬齿就会释放强大的力量,以此断开对方的颈椎或者更好地锁喉。此外,它们附着在颧弓上面的肌肉——颞肌。颞肌可以在猫科动物咬猎物的时候,提供力量来做到在咬合的瞬间秒杀猎物,附着较多的颞肌有利于猎杀猎物。
现在的猫科动物具有短而粗壮的脸庞,是为了单兵作战,为了鲜味肉食猎杀而生存,但是它们的老祖宗可不是这样!猫科动物老祖宗—早期食肉形类(Carnivoramorpha)成员,具有相对细长的嘴巴,身体的模样有些像果子狸。捕食小动物的它们有相对长的嘴巴,嘴巴后端还有较多臼齿和前臼齿。它们的一部分后代走上了更为依赖食肉、瞬杀狩猎的演化道路,这就是猫科动物,它们的嘴巴变得短粗了一些,嘴巴后端牙齿数目减少了很多,仅剩下三十颗左右牙齿。这些早期食肉形类成员,除了化作猫科外,也有的演化为一些不那么追求瞬杀猎物,又不全吃肉食的食肉目动物,比如荤素搭配着吃的果子狸和棕熊,喜欢持续攻击大型猎物、偶尔吃点水果的灰狼(Canis lupus)。
这些动物就在演化中保持着相对长的嘴巴,长嘴巴可以让口腔后端容纳不同形状的牙齿,方便自己处理多样的食物,比如更多的臼齿和前臼齿用来放在最后段,磨碎吃进嘴里的水果,或者啃吃剩的骨头——臼齿减少的猫科就难以做到这一点。食肉目动物里面的食蟹海豹,更是把嘴巴后面的牙齿演化成了筛子一样的形状,用于过滤海水,让小小的磷虾留在自己嘴巴里面。除了狮和雄性猎豹等少数以外,现存的猫科主要独自狩猎,当然也有小规模合作的情况。美洲豹在捕猎时候喜欢咬猎物脑壳。
猫头鹰圆脸的原因可就不是因为饱满的肌肉了,而是身上羽毛填充的结果。如果有人把猫头鹰的羽毛理光,就会发现有点像秃了毛的鸡。如果看到淋湿了水的猫头鹰,也会发现猫头鹰的羽毛收缩起来,大脸会瞬间变小。所以说,看着脸大身体圆胖的猫头鹰其实是虚胖,厚实的大量羽毛甚至还能遮住猫头鹰的腿部,这就导致猫头鹰腿部虽然不短却容易被看成小短腿。当然,也有一些猫头鹰没有太大的脸盘,例如北鹰鸮,这些猫头鹰就不那么依赖耳朵,而是主要依靠视力。它们比起那些大脸盘的猫头鹰看着也更有点“鹰”的模样。这些“鹰”模样的猫头鹰当中也有不走晚间出行“传统”路线的,白天也出来活动。事实上,猫头鹰大家族在四五多千万年前的时代也是走白天出行的路线的,和今天多数老鹰一模一样,欧洲大陆和美国怀俄明州等地的化石就是证明。
文章来源:科普中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