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瓶为什么叫大吉瓶
好看Daily
据浙江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的考古发现,在7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已开始种植葫芦,而用葫芦作为盛水的用具则要早于陶器和青铜器。在以后的岁月里,人们对葫芦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它的利用也愈来愈广泛,如用它制成乐器,作为养虫的器具,甚至用模具套制出多种多样的高级艺术品——葫芦器。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大量的葫芦瓶造型彩陶出现。其优雅的造型,鲜艳的色泽,显示出中国原始先民卓越的创造才能。仰韶文化人面纹彩陶葫芦瓶,上绘红黑相间的人面纹,瑰丽生动。据此可推测,黄河流域的原始先民可能已经开始将这种多籽藤蔓瓜类植物看成是一种吉祥物,象征着多子多福,可能为母性生育崇拜标志。
葫芦瓶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宋元时期,龙泉窑、景德镇窑均有生产,浙江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宋代龙泉窑葫芦瓶。
元代又出现了八方葫芦瓶、上圆下方葫芦瓶等各式葫芦瓶。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喜爱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明清两代,葫芦瓶大量烧造,器形也有较多变化,有方形、圆形、蕴含天圆地方之意的上圆下方和多棱形等许多品种。其中还另有专名,如"抱月瓶"即是明永乐、宣德年间烧制的扁腹绶带葫芦瓶。至康熙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雍正、乾隆时期烧造有三联、五联葫芦瓶。乾隆三十一年档案曾记载,这一年的皇帝万寿节时景德镇御窑厂,就曾向宫中送进两件洋彩万福万寿葫芦瓶,可见当时葫芦瓶多适于祝寿所用。
三孔葫芦瓶,乃为雍正一朝所首见,深为乾隆皇帝所钟爱的一式新花器。雍乾二帝秉承宋明花道,皆好瓶花之艺,目前所见清宫遗存对二帝日常生活的绘画多能反映其此番爱好,其中花器当为瓶花之首要,其式样异常丰富,既继承传统经典式样,又有创新发明,当中多孔花瓶即是一例。
传统花器无论大小,皆得一口,插入数枝,深得清疏之妙,而多孔花器则是集采百花汇于一处,花团锦簇,缤纷多彩,取其春意之妍美,尤宜殿堂之内装饰。多孔瓶造型多样,大小不一,几乎涵括了清瓷的所有品类,单若孔数而言,目前所见有二孔、三孔、五孔、七孔、九孔之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