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瑰宝“贲巴壶”

好看Daily
“贲巴”源于藏语音译,梵音作“军持”,即藏语中“瓶”的意思。佛教徒用此器来盛水,或者插草作为礼佛陈设,因此又称“藏草壶”,质地多为金、银、铜质。无流嘴的贲巴壶又被称为“贲巴瓶”,也相当于有流嘴的贲巴壶除去嘴的部分,它的造型看起来就像是小型的喇嘛塔,喇嘛壶的底部也相当于是塔底。
而贲巴壶腹部看起来就像一个一个半圆形的覆钵,它的壶颈就相当于塔刹,贲巴壶的瓶口就相当于华盖。常见的贲巴壶有流嘴,但是没有执柄,人们在使用贲巴壶的时候,需要用手握住贲巴壶的壶颈。
明朝时期瓷质军持大多有流嘴,形状与清代贲巴壶略相似,只是结构轮廓简洁,纹饰青花,无多装饰,仍为用具,而贲巴壶出于清官窑者则为宗教用具。
受汉族文化影响,清代皇室贵族信仰佛教,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的御窑厂生产了大量瓷质的佛教用具,包括数量可观的贲巴瓶/壶。贲巴壶发展至乾隆年间,烧造工艺达到顶峰。
此后“盛极而衰”,据记载,到嘉庆朝以后,贲巴壶的烧造已基本停止。由于这种样式烧造时间相对短暂,又属宫廷用器,保存至今倍显珍贵,不少贲巴壶拍卖价格都在百万以上,比如清嘉庆制的蓝料地金彩云龙贲巴壶就以8,280,000元的价格成交。
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最佳倒霉小松鼠
9376
14655 已阅读
全球最长铁路隧道
6629
5889 已阅读
以梦为马
3884
11511 已阅读
四川的绝美秘境
8465
55426 已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