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清晰度有多高?
好看Daily
远古时期,镜子尚未发明,我们的先民如何能够看见自己的样貌?一般而言,能够反射的物体,便有映照的功能,对于近水而居的先民来说,水面就是现成的反射体,因此水是人类天然的镜子。随着陶器的出现,人们以瓦盆盛水做成瓦监照面。
熔铸金属技术发明后,金属镜子也随之出现,比如4500年前古埃及已有金、银、青铜等材料的镜子,4000多年前齐家文化时期的铜镜是中国迄今为止所发现年代最早的铜镜。在中国古代,铜镜直到清代晚期还有部分地区生产与使用,可谓是我国古代金属器物中沿用时间最长的生活日用品。
我国古代铜镜一般由镜面、镜背、镜钮、镜缘、内区、外区、圈带等组成,镜面是映照人像的部分。铜镜原材料并非只有铜一种,与其他青铜器一样,铜镜由铜合金制成,主要成分为铜、锡、铅,宋代至明清时期的铜镜则往往掺入锌。由于要兼顾到镜面映照效果、镜背花纹美观度,铜镜的原料成分配比也有讲究,《考工记》记载:“金有六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在青铜器时代,“金”指铜,“鉴燧”指铜镜,“金锡半”是指铜的数量比例为一, 锡是金的一半,二者比例为2:1,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铜镜的合金成分配比已有研究。研究人员对古铜镜成分进行化验发现,战国汉代时期的铜镜成分配比多为铜66%-72%,锡 20%-26%, 铅4%-8%,接近“金锡半”比例,镜子的光学性能相对较好。
铜镜铸成以后镜面还不够清晰,要用来照面,仍需要一道工序——磨镜。《淮南子·修务训》记载:“明镜之始下型,朦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鬓眉微毫可得而察。”《吕氏春秋 ·达郁》也提到“镜明见人之丑,……而扢以玄锡,摩以白旃。” 意思是以“玄锡”即水银和锡粉作磨料涂抹镜面,再用白色毛毡摩擦,铜镜就会变得光洁白亮,俗称“开镜”。但开镜后并非一劳永逸,铜镜用的时间长了会氧化变成“昏镜”,晦暗无光,而百姓用普通擦拭无法难以使铜镜恢复光亮,由此催生出专门从事磨镜的匠人,磨镜职业有多个称呼,包括“负局”、“惊闺”、“磨镜客”、“洗镜匠”。
那么铜镜到底有多清晰呢?映照清晰度可参照反射率,水面的反射率通常不超过10%,现代玻璃镜反射率一般在90%以上,因不同朝代的铜镜技术不同,铜镜的映照效果也有差异。
以汉代铜镜为例来看看铜镜清晰度。汉代史籍中有记载铜镜经打磨后可见“鬓眉微毫”(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即人的容貌,鬓发、眉毛、汗毛都能照清楚;2021年陕西省大堡子墓地中出土了多面西汉时期的青铜镜,其中一面保存状况较好的铜镜镜面经考古人员清理修复后效果如下图,可见仍有映照功能。
参考资料:(1)古人照镜有多清晰?——南越王博物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