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知道唐三彩?
好看
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唐三彩,这种诞生于唐代、先烧成素胎再上釉二次烧成的彩色陶器,通常以马、骆驼、人物俑等形式出现,制作精美、栩栩如生。它突破了以往单色釉的局限,使用黄、绿、白、蓝、紫、黑等多种釉彩装饰器物,色泽斑斓而绚丽。因其主要使用黄、绿、白三色,民国时得名“唐三彩”。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唐三彩之外,还有辽三彩、宋三彩、素三彩……
辽三彩
受唐三彩影响,辽代也生产这类低温彩色釉陶制品,称为辽三彩。辽三彩基本上承袭了唐三彩的传统手法,又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首先,在用色上,辽三彩多用黄、绿、白三色,尤以绿色和黄色系为主,色彩相对唐三彩较为单一。其次,在品类上,唐三彩多用于贵族陪葬的冥器,日用器具较少;辽三彩则主要用于契丹民族的日常用具和佛教造像。日常用具中常见方碟、海棠盘、鸡冠壶、鸡腿瓶等,极富契丹民族的独特风格。而以易县辽三彩罗汉像为代表的佛教造像,则代表了辽三彩的最高艺术水平。
宋三彩
宋、金时期仿唐三彩工艺生产的三彩器,称为宋三彩(也有把金三彩单独分类的)。唐三彩被当作明器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其胎质松软、防水性能差,不适合做日用器具。相比之下,宋三彩对陶胎的选料加工更为精细,第一次素烧的温度较高,使得部分胎体已经瓷化,较之唐三彩质地更加坚硬,吸水率也更低。因而,宋三彩以日常生活用器为主,常见有枕、盒、灯、盂、盆、盘、玩具等,陶俑等则相对较少。其中枕最具代表性,造型多样,大多装饰有花鸟、婴戏、人物等纹饰,画面生动,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宋三彩的装饰技法比唐三彩、辽三彩都更为丰富,广泛运用刻花、印花、剔花、贴塑等工艺,其中以刻花法最为常见。
琉璃三彩
古代建筑常用的琉璃构件,虽然名为琉璃,但却属于陶瓷制品的范畴,是一种表面施釉的低温陶器。而更进一步来看,琉璃用到的釉料也和唐三彩一样,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制成。因而可以说,琉璃和唐三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也可称为琉璃三彩。琉璃三彩于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除广泛应用于建筑构件之外,还被用于人物造像,釉色以黄绿色系为主。明代中期以后,晋南一带还盛行过一种珐华三彩,在琉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以看作琉璃三彩的一个分支。珐华器的装饰工艺丰富,以贴花、堆塑、镂空等手法装饰胎体后,先经素烧,再二次上釉低温烧成。但和唐三彩以及琉璃三彩不同的是,前两者以铅为助熔剂,而珐华器的助熔剂为硝酸钾。
素三彩
素三彩起源于明代正德年间,清康熙时进一步发展,日趋精细化、复杂化。作为古代三彩器的最后一棒,素三彩做出了一个重大变革——采用了瓷制胎体,属于正儿八经的瓷器,而不再是釉陶。但其烧制工艺和唐三彩并无不同,也是先高温烧成素胎,再以彩釉填绘纹样二次烧成。在用色上,素三彩一般以黄、绿、紫三色釉为主,也用黑、白、蓝等色,但唯独不用(或少用)红色,这也是“素三彩”名称的由来。器型上,素三彩品种繁多,不仅有盘、攒盘、碗、盏托等餐具,瓶、罐等陈设器,炉、几等日用具,也有观音、财神、童子、寿星等造像,堪称所有三彩之最。
“三彩”到底是什么?看到这里,大家可能有点晕了,上面这一堆三彩,胎体有陶、有瓷,釉料助熔剂有铅、有硝酸钾,装饰手法各不相同......这么看下来,三彩的划分标准难道只有“多种釉色”这一条了吗?当然不是!因为准确来说,连釉色都不在标准内!唐代一些与唐三彩在同一个窑场中生产的单色釉陶,虽然只有一种颜色,但也叫唐三彩。所以颜色什么的,根本不重要!三彩最重要的标准只有一条——烧制工艺,也就是先烧成素胎,再上低温釉二次烧制而成。至于烧出来的是单色还是多色,是陶还是瓷,都不影响。这种工艺,因其代表器物唐三彩最早出土于洛阳,而被命名为“洛阳三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