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团圆的攒盘

好看
“攒盘”,又称拼盘,大小各异的盘子即能单个移动,又能按照一定秩序组合成一个完整大盘。“攒”如《说文》中的释义:聚也,这也正是攒盘形制样式与寓意的体现。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赞叹:“果盒亦为攒盒,乃盒数个,盘格星罗棋布于中,略似七巧之板,而置种种食品与其内也。”
组件少的,根据块数,也会给攒盘很多吉祥名字,如:五子、七巧、八仙、九子、十成。组件多者,则由内外两层或三层组成,构成圆形、四方、六方、八方等不同形状,甚至组成各种花瓣形。
攒盘出现于明代晚期,到康熙时得到了发展并一直延续到晚清民国。起初作为礼器,只在节令、婚丧嫁娶等重大日子招待宾客使用,后因其实用性逐渐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更是皇宫贵族餐食的必备之物,甚至成了很多文人雅士的赏玩之器。
攒盘成器并非易事。由于每组分别由几十块组成,需有极其严格的设计,并准确地把握各部分的尺寸,才能使烧成的个体组合严密、不留缝隙。各组件之间又要照顾到相互呼应,每个组件有独立性,放在一起又具有整体美感,是对工匠与设计者的极大考验。
攒盘之妙巧就在于各小盘体量均等、形制规整、各自独立却又相互勾连。再装上各色瓜果、小菜和点心,瓜果五颜六色、菜蔬荤素穿插、点心酥软搭配,形状上块、片、丁、丝互补,味道上酸、甜、咸、辣皆宜。快其朵颐又赏心悦目,真乃怡心怡口之享受。
明代晚期,攒盘多为瓷质,以五彩居多。康熙时期,制瓷技术不断发展,攒盘的制作也越来越精致,不仅胎质均匀,造型丰富,色彩装饰也更加光鲜。
清中期的攒盘除使用瓷胎,还采用铜胎制成铜胎珐琅器,不仅更坚固耐用,且装饰更显富贵华丽。这时的攒盘在造型上开创了集盘盖、攒盘、盘托为一体的配套器具的先河,亦被称为“攒盒”,这种设计不仅使攒盘在装饰上更加考究,在使用上也更显人性化。
晚清至民国,攒盘不再只是宫廷的专享之物,也开始在民间广泛流行,逐渐呈现出质朴淡然之风。同时,材质上也摒弃了昂贵的铜胎珐琅做法,主体回归瓷器,器盖和托盘也有采用红木和漆器等材料。这时又引入了文人浅绛彩绘画作为装饰,为攒盘注入了一丝文气和雅趣。
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会用到攒盘,除了颜值与实用,它还寄托着人们与家人友人相聚言欢的美好愿望,表达了中国人对于生活的热爱。
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孩子挑食就是任性?
8038
12558 已阅读
“新中式”袭卷时尚界
5450
34654 已阅读
冰岛到底有何魅力?
5804
59057 已阅读
国风美人:何瑞贤
5064
21045 已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