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变身成“福”

好看Daily
蝙蝠,学名Chiroptera,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夜幕降临时,它们才开始活动。这种外貌被当代人讨厌的小动物本身是蛮吓人的,但因为清代人喜欢谐音梗,反而大翻身,其外貌形象衍生的纹饰运用在许多物品上,可以说无处不在。
清代人认为,“蝠”就是“福”,蝙蝠有“遍福”之意。多多印上蝙蝠纹,福气加倍。但其实蝙蝠纹在明清之前就有运用,最早可追溯到商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一件玉蝙蝠就是佐证。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也屡见蝠纹。东汉时有一种连弧纹铜镜,自钮座向外对称伸出叶状纹,外圈有连弧纹一周。这种从铜镜圆钮处伸出的纹饰叫「柿蒂纹」,学术界有认为柿蒂纹便是蝙蝠纹的前身。
但在明清之前,蝙蝠本身的寓意是有争议的。如魏晋时期曹植著《蝙蝠赋》,用蝙蝠来比喻奸邪小人,原文形容蝙蝠是“形殊性诡,每变常式......不容毛群,斥遂羽族,不下蹈陆,上不冯木。”所以明清才是蝙蝠纹的“爆发期”,它被广泛地运用在了衣食住行等各种你能想到的场景下,尤其是皇家彰显气势、逢祝寿婚礼等特殊场景,更是要洒遍福气。
清代瓷器上的蝠纹有单一的,也有与其他纹饰一起组合出现的。单一纹饰如同治帝后大婚瓷的红蝠纹盘,黄地碗内红蝠遍布。而与其他祥瑞符号的组合衍生出的固定搭配更是繁复多彩,不仅不同的元素要同时出现,连造型如何、蝙蝠有几只都有明确的规定。比如五福捧寿,必须由五只蝙蝠围绕一个“寿”字或围着桃子构成,寓意多福多寿。
“福山寿海”的组合一般需要满足几个元素同时存在:苍松、山石、海浪、旭日、祥云、蝙蝠。松树象征长寿,“蝠”谐“福”音,因此,整个画面寓意海天浴日、寿山福海。
那么,为什么蝙蝠会被选中成为承载祥瑞文化的对象呢? 这是因为古代人做纹饰必追求吉祥寓意,做瓷器、家具这些日用器,肯定不是希望做成恐怖片,而是满目喜庆。再加上中国人讲究含蓄,简单粗暴的直说会少了一份“曲径通幽”的韵味。所以利用谐音来传达情感,成为了绝佳的解决方案。 参考资料:(1)钱锺书说蝙蝠:蝙蝠是如何变成“吉祥之象”的?——北京日报
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每日一花:沟酸浆
1659
43761 已阅读
中国“雪山之神”
5517
64787 已阅读
吃轻食真的健康吗?
933
86739 已阅读
摩托车骑行必知
5857
18086 已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