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字登上了春晚舞台

好看Daily
2024年“春晚”的主题——“龙行龘龘,欣欣家国”。这里的“龘”是一个非常罕见的汉字,写起来有48画,读dá,意思是龙在天上腾飞的样子。
那么,你知道“龘”的由来吗?它因何被遗忘,又为何重新被人们熟知?你知道还有哪些和“龘”具有相似结构的汉字?这些生僻汉字的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字发展史? 从“龙”到“龘”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两个“龙”拼合在一起的“龖”字。 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把它解释成“飞龙也”。《说文解字》是东汉时期的许慎所作,这说明汉代人已经开始使用“龖”字。而从“龍”到“龖”的变化,也印证着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理解不断深入。
有人提出,甲骨文的“龍”字,几乎完全与“龙星”星宿的排布一致。 《周易·乾卦》,讲到“龙星”的六种形态,而这六种变化的“龙星”星象与时节韵律相关,因此古人认为“龙”兼阴阳,而《说文》收入的“龖”字,就是能阴能阳的“龙”,在“飞行”过程中,实现“阴阳”转换之貌。
成书于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字书《玉篇》中,又收录了“龘”字,它其实就是“龖”的异体字,主要表现龙腾飞的样子,写三条龙还是两条龙,在表意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而“龘”字的出现也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密不可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被广泛应用,书写材料的更新换代让“写字”成为了更多平民百姓可以触及的领域,文化和文字普及程度有了不小提高,于是乎,汉字“异体”也陡然增多。事实上,“龘”字至今仍不属于现代汉语常用字和通用字,在《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都找不到它。
第八届“汉字文化节”,书法家洪启嵩在宽27米、长38米的画布上书写“龙”字。不过,这并不影响“龘”被重新“启用”。 从上古图腾到吉祥瑞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字已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与“龙”相关的汉字也大多在人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吉祥印记。
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纯粹的爱
161
31636 已阅读
秋冬阳台适合养什么?
3339
38081 已阅读
经常熬夜有哪些伤害
7816
23195 已阅读
每日一花:百合花
4688
24018 已阅读